公司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悦读·潮文|海宁这位中大鱼直播免费版在线观看科院院士堪称“中国计算机之父”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3-11-20  浏览:5

  张效祥(1918—2015)1918年6月26日出生于海宁狮岭横山张家埭(现属海昌街道)。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堪称中国“计算机之父”。

  张效祥幼年曾在横山村小学和海盐县中心小学读书,因父母早亡,后随大哥去上海生活,就读上海民智初级中学,1936年就读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1943年从武汉大学电机系毕业。

  1949年8月,张效祥于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工作。1956年至1958年率团赴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及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进修。曾任中国人民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工程师、副所长、所长、总工程师、总参谋部第五十八研究所研究员(副兵团级待遇)。1956年4月加入中国。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4年1月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长。

  1956年我国制定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张效祥作为计算机与数学规划组成员,参与了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建的筹划工作,并担任我国第一个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56年冬,根据规划规定,国家有关部门选派科技骨干组成20人的进修团,赴莫斯科的前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等机构,学习计算机技术,张效祥受命担任团长。该团成员于1958年先后回国,立即投入我国第一台大型机104机的研究试制工作。该机于1959年秋试制成功,并作为厚礼献给国庆9周年,《人民日报》为此以头版头条专门发布新闻。郭沫若院长特为104机的试制成功题词:“计算技术开新元,一〇四机冒尖端,百尺竿头进一步,实事求是埋头干。”张效祥作为该机的技术负责人和组织领导者,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后的三十余年中,张效祥始终坚持潜心钻研计算机技术,献身于国防科技事业,勇于接受重大任务,曾先后组织领导并亲自参加从电子管、晶体管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历代大型计算机的自主研制,为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80年代中期,他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标量亿次巨型计算机又研制成功,为我国多机并行巨型机的自主研制开辟了途径,提供了极为可贵的经验。

  几十年来,张效祥勤于学习,忠于职守,始终坚持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以顽强的拼搏精神为国防科研作出了贡献。同时,他十分关心我国计算机事业的振兴和发展,十多年来积极参加我国高技术发展战略的研究活动,坦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多次为国家有关领导部门所重视。

  张效祥先生的科研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荣立军队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光荣出席1987年全军英模代表大会,获荣誉奖章。还荣获国家科委向13位为国家“八六三”高技术计划的实施作出特殊贡献的专家颁发的荣誉证书。

  1985年完成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由他主持撰写的《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发展我国大型通用机的建议》和由他主编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都在中国计算机界产生很大影响。2000年被评为对我国20世纪IT事业最有影响第一人。

  70多岁后,张效祥离开科研第一线,又连任好几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义不容辞地挑起团结各界专家、促进学术交流、培养新人的重担。

  90多岁高龄时,依然关心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每天伏案学习四五个小时,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集成电路的发展等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向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张效祥院士对年轻人寄予厚望,不遗余力地支持年轻新秀,在中国计算机学会创建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YOCSEF),他是该指导委员会的首席专家。

  作为对中华文明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事件,从“103” “104”到 “银河一号”,“银河三号”等7台计算机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铭文上,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张效祥院士家乡海宁人民的骄傲!

  作者简介:笔名阿侠,70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海宁市作家协会、王国维研究会、摄影家协会、评论家协会会员。

  凡是能够展现海宁历史进程、人文精神、名人事迹、自然风貌、文学艺术作品、古籍著述、文物档案、民俗风情、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历史典故以及好书荐读等相关内容,在回望和呈现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展现新时代潮城海宁的新故事、新变化、新成就。

  本次征稿以word文档附件提交,注明“作者+题目”。文末注明姓名、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